對于一般釣魚人而言,釣到的魚越大越好。但有這么一批年輕人,他們釣小魚也釣得有滋有味。從年初開始,“小物釣”風潮蔓延開來,許多年輕人紛紛入坑。從裝備到釣物,他們以“小”為樂趣。他們為什么會愛上小物釣呢?這樣的釣魚方式樂趣何在?
// 用小物釣小魚,另類釣魚招人愛 //
只略比手掌長的細魚竿、小小的浮漂、鉤子和誘餌,可愛的迷你裝魚盒,用手心就可捧住的彩石鳑鲏,無論是池塘還是溪流小河,拿起釣竿,就可席地而坐開釣。這樣以釣取小型魚類為主、裝備也“小”的垂釣活動,正是最近年輕人間正流行的“小物釣”。

在小紅書,小物釣話題度不知不覺已攀升到1.3億瀏覽量,5.4萬條筆記表現出各位年輕釣友的熱情,曬裝備、自己做的手工浮漂,拍小魚和裝魚盒的精致美照,是網友的一大樂趣。同樣,抖音上小物釣也具有極高的話題度,播放量有近6億次。
“2022下半年,我們十余個喜歡小物釣的釣友組了群,2024年,群友已有一兩千人。”上海小物釣俱樂部主理人雪隼介紹情況道。在上海本地,小物釣發展得十分迅猛。雪隼感覺到,從今夏開始,小物釣熱度正極速高漲。“現在我們出門常常能碰到玩‘小物釣’的野生釣友。”他說道。有些地點也成為公認的小物釣好地段,比如浦東長美綠地、藍天路,徐匯龍耀路、上海植物園。小魚多、環境好,許多新手會聚集到這些地點來。
// 高顏值低成本,碎片時間可休閑 //
“打工人的節奏蠻快的,而小物釣的釣竿十分便攜,可以揣在包里或者衣兜里,隨身攜帶,抽出午休或者下班的碎片時間,大家就可以休閑放松一下子。”聊到小物釣的風靡,雪隼表示。釣小魚對河流要求不高,即使是辦公室樓下的普通河道也可以。同時,小物釣用小鉤、小餌,釣魚速度極快,一般情況下,一小時能釣上來二十多條,相比起普通的臺釣,效率極高。在雪隼看來,這種便捷和快速,是小物釣能在年輕人間迅速流行開來的原因。
“實際上,小物釣的價格是非常經濟實惠的,資金成本比較低,如果是出于入門需要,你只需要花不到一百塊錢,就可以擁有整套設備。”摸魚社小物釣俱樂部主理人小克雖然是95后,卻自小玩臺釣,近兩年來,才被小物釣吸引。進圈子以后,她很快注意到臺釣和小物釣之間強烈的價格差距,相比起前者,后者的物美價廉自然更吸引年輕人。尤其是近一年來,不少國產品牌如子非魚、響貓等品牌崛起,更加降低了小物釣的成本。
不裝蓋的小魚桶,桶上印有社團的粉色“貓爪”印記;黃白色高顏值的貓頭魚竿;特制的可愛徽章……這些和一般印象里的釣魚裝備大相徑庭的各色有趣設備,卻在小物釣圈里比比皆是。可以說,小物釣自帶的“美感”“顏值”也是對年輕人的極大誘惑。拿起一款粉色的魚竿,小物釣愛好者小緣介紹道:“它整個很輕,上面還畫有櫻花,讓人覺得很可愛。”她本職工作是建筑設計師,但因為愛上小物釣,特意運營起了小紅書賬號“你喵一下試試”,科普小物釣相關知識。除了七八種魚竿,小緣還收集了五彩繽紛的浮漂,比如仿卡通的“派大星”、和釣友自制的手工漂浮,“冬天的時候,隨著天氣變冷,釣魚封竿,我們釣魚佬就變成了手工人。”
// 集圖鑒留影像,放流收拾講環保 //
小物釣該怎么玩?玩的是什么?周末記者跟隨小克、小緣兩位釣者,去閔行的蘆恒路附近體驗了一把。來到河道旁,拉開魚竿,上浮漂,掛極少的魚餌,魚竿下水,靜待魚來。過程可謂十分簡單。不到十分鐘內,小克和小緣的浮漂便相繼響動,兩人各釣上來一條彩石鳑鲏,魚身極小,在太陽下魚鱗散發七彩亮光。
“彩石鳑鲏分布廣,相比起其他原生魚種,水質適應性強一些,城市河道中也比較常見。”小克介紹說。作為小物釣老手,她一眼就能認出不同原生魚種。而這正是小物釣的核心玩法之一,即通過各處釣魚解鎖各類魚種,收集圖鑒。小緣才入坑不久時,便覺得釣魚像在“開盲盒”,讓她極有新鮮感,為了找到一條想要的魚,她可以從上海開車到浙江。“我最喜歡的魚是苕溪鱲,它橫沖直撞,極有活力,十分漂亮,一般生長在浙江的安吉莫干山。”小緣說。
小物釣老手,一小時便可以釣上幾十條魚。這種時時有魚的刺激感,讓釣魚一直處于興奮的狩獵狀態,這是小物釣的另一核心樂趣。“上回我們辦了一個活動,有一個釣友他半個小時釣了六十幾條,他很高興,看直播的人也很興奮,感染力很強。”小克說。以怎樣的餌釣魚、在河道里找魚窩,調整釣魚技巧,這種細微的技巧是小物釣的進階一步,讓這項娛樂更有趣。
釣到各式漂亮小魚,放進裝魚盒,拿起相機,擺好小魚造型,“咔嚓”記錄成影像,可謂是小物釣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。“我手機里有很多魚的影像。”小緣一面拍照記錄彩石鳑鲏,一面向記者透露。而她們并不是獨此一家。雪隼也表示,他的手機里有幾千張小魚的照片。“我因為小物釣,還特意買了一個拍照相對好一些的手機。”他吐槽說。
// 狂炒價壞生態,娛樂之外護環境 //
大多數時候,釣者們并不會把釣到的魚帶回家。拍完照后,小緣就把魚放流回河中,并仔細收拾垃圾,準備離開:“我們一直提倡影像記錄代替將魚帶回家,如果真的想要去養這種魚,也是抓大放小,并補習相關的養育知識,好好對待魚。”放流、環保,是小物釣在活動收尾時需要注意的環節。根據雪隼介紹,上海小物釣俱樂部也十分提倡這點:“我們倡導拍照記錄,而且每次我們辦完活動,我都會去帶兩個大垃圾袋,活動結束后,收拾大家的垃圾。”
不過,也并非所有人都會聽他們的。“從河里釣的魚有很多類型,其中不乏有高耗氧的魚種,有人一時興起想帶它們回去養,卻不準備好氧泵,一晚上魚就全死了。”小物釣是一項好玩的戶外運動,卻因牽扯到其他自然生命,常發生一些讓小克心生難過的情況。此外,當類似收藏的想法多了,商業行為也便出現了。“有的魚數量少、造型漂亮,就會引起一些魚商進行炒價的商業行為,賣給想要的買家。”小克回憶說。
而更糟的情況是魚商為掙錢,蜂擁至釣魚點,將魚撈空,破壞生態環境。一次她舉行了一個小物釣活動,在網上公布了釣魚地點,本意是想分享,結果許多外地魚商沖來,“沒幾天下來,那地方變得一塌糊涂,也沒什么魚了。”她感慨說。之后她很不愿意對外分享一些能發現罕見魚種的釣魚點,生怕再出現這種狀況。
“我曾聽群友講,有一個魚商去了淀山湖,下網捕了幾百條齊氏鱊,宣傳搬到上海一個公園,但上海這個公園有鱸魚,鱸魚吃齊氏鱊,齊氏鱊只會全軍覆沒。”小緣感慨說。齊氏鱊的大批量轉移,既導致當地魚種的生態不平衡,也沒能改善公園環境,可以說是“雙輸”。
如何在得到娛樂的同時保護好環境,她覺得是小物釣圈子所需要面對的重要命題。“像是外來魚種,大家也不要隨便放流。”她提醒道。有一些釣者會將魚塘里釣的魚放流到江河湖海,而這些外來魚種會對這些領域的原生魚種造成嚴重損壞。比如兩廣地區已被羅非魚所占領。這是個極壞的現象。
// 小物釣前景廣,文明垂釣需科普 //
對于小物釣圈存在的不良現象,記者詢問了中國休閑垂釣協會小物釣分會會長邵敬賢。“因為市面上存在著較強的商業驅動,這一情況確實存在。”關于小克和小緣所言的魚商撈魚的情況,他坦言道。同時,外來魚種破壞生態的現象也在發生。“一個渠道是從市場上販賣的觀賞魚,另一個渠道是放生的行為。因此一些外來魚種放入流域,造成負面作用。”他說道。
目前,針對這些情況,協會正在采取措施以應對。一方面,協會在圈內試圖樹立環保的垂釣理念,如提倡釣魚時帶賞魚盒而不是魚護,并進行魚種科普工作,像是如何以正確的方式處理非本地魚種。另一方面,協會試圖“破圈”,如對外進行公益性講座,和廣播電臺合作節目訪談。邵敬賢表示:“我們希望通過多方的配合,來促成文明垂釣。”
在他看來,小物釣作為新興休閑娛樂方式,未來前景十分廣闊。小物釣入門門檻低,技術難度低,年輕人很容易進入到這個領域,同時,由于小物釣具本身具有觀賞性,不少年輕人視其為時尚的運動方式。“未來,它可以和自駕、露營等戶外運動結合在一起,相信受眾會更廣。”他說道。為了向更多年輕人推廣小物釣這項運動,協會也在不斷進行活動,比如小物釣進校園,或針對寫字樓進行免費的教學活動,繼續促進小物釣發展。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 1450188540@qq.com 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- 全部評論(0)
微信掃一掃
